僳僳族油盐茶,你听说过吗_洗去污秽,迎来吉祥的僳僳族澡堂会

风水布局 发布者:陈阳

1、僳僳族油盐茶,你听说过吗

“华欧腊渣渣”,这是一句傈僳族的方言。意思就是“油盐茶”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这种茶汁既能解渴,又能充饥,别有风味。本期傈傈族文化为你介绍,这个质朴而又好客的民族的一种传统的喝茶方式。

傈僳族,唐代称其为“傈蛮”或“栗粟”,明清时称其为“力”或“栗粟”,主要聚居在云南的怒江,散居于云南的丽江、大理、迪庆、楚雄、德宏,以及四川的西昌等地,这是一个质朴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傈僳族大多与汉族、白族、彝族、纳西族等交错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是一个质朴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喝油盐茶是傈僳族广为流行而又十分古老的饮茶方法。

傈僳族喝的油盐茶,制作方法奇特,首先将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热,然后在罐内放入适量茶叶,在火塘上不断翻,使茶叶烘烤均匀。待茶叶变黄,并发出焦糖香时,再加上少量食油和盐。稍时,再加水适量,煮沸3分钟左右,就可将罐中茶汤倾入碗中待喝。

油盐茶因在茶汤烧煮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盐,所以,喝起来“香喷喷,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浓醇,又有糖的回味!”傈僳族同胞常用它来招待客人,也是家人团聚喝茶的一种生活方式。

公元1世纪左右,傈僳族先民与彝族先民共同生活在雅砻江、金沙江两岸的广阔地区,也就是今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3世纪以后,傈僳族先民与其他民族先民不断向西南迁徙融合,到公元8世纪,在今天云南西北地区出现了“栗粟”的部落。15至19世纪间,逐渐迁移到怒江流域,其间一度隶属于丽江木氏土司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怒江傈僳族还保持有原始社会公有制和家长制的残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傈僳族社会发展较快,1954年8月在傈僳族聚居的怒江地区成立了傈僳族自治州。傈僳文有两种,一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制的用变体拉丁大写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另一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7年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分别称为“老傈僳文”和“新傈僳文”。

油盐茶,僳僳语“华欧腊渣渣”,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用小土陶罐将茶烤至焦黄,加入开水,然后放入油、盐,再加开水煮沸3~5分钟。这种茶汁既能解渴,又能充饥,别有风味。

2、洗去污秽,迎来吉祥的僳僳族澡堂会

性格爽朗、热情好客的傈僳族人,一年之中有众多热闹的民族节日,如阔时节、刀杆节、收获节等等,而今天少数民族的节日要为你介绍的则是富有特色的傈僳族澡堂会,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这三天,散居在云南怒江各地的僳僳族人都要扶老携幼地汇集到泸水十六汤天然温泉,举行一年一度的澡塘会,这是怒江峡谷最有名的一个民俗,充满独特的傈僳族风情。

澡堂会到来时,住在高山峡谷的僳僳人都要背毯子、被子,披着披毡,带着米、肉、油、盐、菜和炊具,相会到怒江边有温泉的地方,人们在岩壁下、石洞里、石缝中辅上干草,展开被子,成就自己在澡堂会期间的“家”。

人们用三个石头支起锅,造起饭,做起菜,上满布汁酒,开起了露天宴。待到吃饱喝足,就下到烫人的简易石砌温泉澡池中,洗去满身的污垢,舒展劳累疲倦的筋骨,男女老少在热气腾腾的温泉水中一边搓洗、一边说笑、嬉戏打闹、其乐融融。

等到泡够洗好后,人们又三人一伙,五人一群地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对歌跳舞。此时商人货郎们也摆上地摊,出售各种食品饮料。身轻如燕的僳僳族姑娘小伙们,则在打秋千比赛中大显身手,赢得人们的阵阵喝彩,此外还有上刀山下火海的表演和射弩比赛等活动,更有通宵达旦的赛歌,一唱就是三天。

早年间,散居在怒江峡谷里的山民为了生存,整日辛勤劳作,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无瑕顾及更多的追求,然而即使这样,每到正月初一至初三,身居高山的百姓们,都要背上炊具,穿上节日新装,不惧路途遥远,举家前往怒江岸边有温泉的地方,搭蓬落脚泡温泉,其间串亲会友,喝酒吃肉,掺杂些传统的体育比赛,跳舞赛歌,顺便进行些商品交易,几百年来形成了传统,故名澡塘会。

另外,僳僳人一般多散居于山里,人与人的交往受到交通不便的限制,缺少联系往来,在这种情况下,澡塘会就是傈僳族人进行社交的盛大聚会,而且人们还认为:用怒江边的天然温泉水洗浴过后,一年里都不会生病,所以又叫“洗百病”,澡堂会也就成为一个洗去污秽,迎来吉祥的开年节日。

3、猫眼石的作用,你听说过吗

所谓猫眼石就是金绿宝石矿物族的重要变种之一,因为石头本身像猫的眼睛一样,这种光学效应成为“猫眼效应”,因此而得名。许多人喜欢佩戴猫眼石,那么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不妨来开运化煞里看看吧。

1、促进血液循环,帮助人们增强记忆力,还能帮助人们缓解疲劳。

2、促进炎症消退,消除肿胀和疼痛,改善胃炎、肠炎、肾炎、关节炎、肩颈椎炎、腰肌劳损症状,对中年及老年人的帮助极大。

3、还能双向调整血压,患有高血压的人用之便可使血压降低。

4、提高红细胞的携氧功能,降低血液粘度。

5、增强和改善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对各种老年性疾病如心脏病、冠心病有疗效。

6、促进细胞代谢,活化细胞,从而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使细胞内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平衡内分泌失调。

猫眼石的作用,管是送人还是置于家中或是佩戴身上,猫眼石都是极佳之品,但它如此稀有珍贵,价格是很高的,一般的人只能像我一样望它兴叹了。

4、有趣的姓氏:柴米油盐酱醋茶

经过了数千年地发展,中国历史上出现了2.4万多种姓氏,而姓氏也随着每个家族世世代代相传,不断地开花结果。

那么,你知道一些有趣的姓氏吗?就让我们跟着董易林老师一起来看看吧!

柴姓:系自江姓。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47%,尤以山东、湖北等省多此姓氏。姓柴的名人有柴武,汉高祖时的将军,斩韩王信于参合;柴荣,五代十国时期后的周世宗,伟大的军事统帅。

米姓:源自芈姓,北宋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本姓芈,后改为同音字米。另外,隋堂时,西域有一个米国,当时常有米国人来中原定居,他们以国名为姓氏,后来形成米氏。米氏分布较广,约占汉族人口的0.037%,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

油姓:起源不详,但唐代已有人以油为姓。今山西、山东、台湾等地均有分布。名人有油风,明代陵川人。

盐:源自春秋时齐毋盐大夫之后。一说,或掌盐池者之子孙以为氏。今江苏、四川等地有分布。名人有盐昉,唐代以画肖像、佛像着称;盐翼,明代鸿儒。

酱:源出不详。据了解中国大陆已经没有姓酱的人了,不过台湾还有。

醋:源出不详。今陕西、四川等地有分布。

茶:源出多头:一、炎帝葬于茶陵,因氏;二、齐太公之后有茶氏;三、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为茶氏,系彝族。今云南、浙江、台湾等地有分布。名人有茶话,汉时人,见《江都易王传》;茶昱,明时武平人,洪武中洛川县训导。

您可能也喜欢:

店铺取名:石材店名大全

店铺取名:易记好听的针织品店名

店铺起名:眼镜店起名大全

盘点:好听的彩妆店名字大全

5、刀杆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僳僳族

有一类型男人只会对你花言巧语,说着会为你上刀山下油锅都是权宜之计,不过只是为了欺骗你。可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一群人可以上刀山下油锅的!

那么,本期民族文化了解刀杆节。

“刀杆节”,是云南边陲轮马山一带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节日。时间是农历二月初八。刀杆节由来于一个传说,纪念明朝时期体察边民疾苦的兵部尚书王骥。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来到“刀杆节”会场,观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动。几声火枪响过之后,首先七八名“香通”(上刀杆表演者)为众人表演“跳火舞”。

他们上身裸露,光着脚,模仿各种禽兽动作,在一堆一堆烧红的木炭上,来回跳动,还不时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圆浑的火球在手中翻滚、搓揉,而他们却毫不在意。经过火的洗礼,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种灾难。

会场中央,矗立着二根约20米长的粗大木杆,木杆上绑有36把锋利的长刀,刀口向上,银光闪闪,形成一架高得让人生畏的刀梯。就在人们敬畏担忧之时,上刀杆必不可少的祭祀开始了。

几个穿着红衣裳,头戴红包头,光着脚的勇士,健步来到刀杆下,跪在一幅古代武将画像前,然后双手举杯过头,口中念念有词,接着将酒一饮而尽。然后,他们纵身跃起,轻盈敏捷地爬上刀杆,双手握住刀口,双脚踩着刀刃,鱼贯而上。

最先爬上顶端的人,还要作高难度倒立动作,燃放鞭炮。几千名观众仰首观望,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杆节”,已被有关部门正式定为傈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于是代代相传,形成刀杆节。节日这大,儿十里内外的傈僳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方八面汇集到羊肠河畔的刀杆场。在夜幕降临大地时,刀杆场上的里里外外燃起许多火堆。忽然,广场中央燃起的四个大火堆的熊熊烈火腾空而起,照射春满场的人群。接着鋩锣当当响,刀杆场上的人们互相拉起手来,围着明亮的火堆,跳起轻快的三弦舞。

当场上四堆烈火燃得只剩下红红的火炭时,活动的主持者宣布“跳火海”开始。这时,五个赤着双脚的骠勇汉子立即闯入场上的火海,在里面不停地弹跳,急促的脚步踩起无数的火花四处飞溅,好似飞逝的流星。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