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年饭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壮族_少数民族的春节,藏历新年怎样过

风水布局 发布者:高楠

1、压年饭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壮族

壮族春节是壮族人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一个民族节日,时间比汉族过年早一个月,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庆祝,期间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民俗,例如汲新水、迎春牛对歌、抢头鸭等,各家各户也要准备丰盛的年节美食,其中的“压年饭”有着美好的寓意。那么就让少数民族的节日为你介绍,壮族春节习俗——压年饭。

问:压年饭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答:压年饭是壮族的春节习俗。

壮族春节除夕这天,壮家人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合家欢聚,喜庆团圆;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节日美食,年夜饭的菜式里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会炖猪脚、炖整鸡等。

晚上,各家在堂屋祖先牌位前设供桌,桌前挂一张美丽的壮锦或者刺绣的桌围,桌上置摆大粽粑、年糕、米花糖及鸡、鸭、鱼、肉等贡品祭祀祖先。同时在家中火塘内燃烧一根耐烧的大硬木,直到第二天都不会熄灭,以示子孙绵延久长、烟火不断之意。

晚餐前,各家都以猪肉、鸡、酒、米饭等作为祭品,祭拜祖先诸神灵;然后烧纸钱、燃放鞭炮。祭毕,便开始吃团圆饭。菜肴丰盛,大家开怀畅饮,以酬一年的艰辛和合家之乐,而且这一餐的菜肴要有所剩余,以示“年年有余”。

而在除夕这天,全家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吃完团圆饭后,就将年初一全天吃的饭煮熟,还要备好鸡、鸭、肉、鱼、蔬菜等,这叫做“压年饭”。除夕煮“压年饭”要煮得很多,一方面是留到第二天的大年初一吃,一方面也有预祝来年五谷丰登的意思。在压年饭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当属整煮的大公鸡,壮家子弟家家户户过年必备。

2、少数民族的春节,藏历新年怎样过

春节是我们的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而藏族也有着藏族的新年,那么藏历新年又是怎么过的呢?本期传统节日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少数民族的春节,看看他们的藏历新年是怎样过的。下面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道一声,罗萨啦扎西德勒

藏历新年是依据藏历推算而来,从藏历元月一号开始,到十五号结束,持续15天时间。因为信仰的原因,藏历新年期间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除了准备新年吃食、走亲访友外,还有敬神、祈祷和转山等活动。相较于内地过年时的吃吃喝喝,过个藏式年是不是更具诱惑呢?藏历新年的藏语

3、少数民族的节日之壮族爱猴节

在泰国华富里府,有一个一年一度的猴子自助餐节,人们在这一天准备各种水果和软饮料等,用来宴请生活在这里的猴子;而在我国广西靖西一带,也有一个少数民族的节日,同样以猴子为主角,也就是壮族爱猴节,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爱猴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的壮族民间节日,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举行。届时,家家户户派人带着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岭中,或到弄场上摆放,然后匿藏到石旮旯里,一直等到成群结队的猴子会聚,看着它们一只只吃足嚼饱,又活蹦乱跳地将大南瓜搬进山洞里之后,人们才悄悄地离开。

根据当地民间传说,这一神奇的节日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有关。据说有一次,农智高的部队被困山上,苦无粮草,只能靠挖草根剥树皮以充饥,但到了五月初五的早晨,忽有数以万计的猴子抱着一只只大南瓜自悬峭壁而降,义军因此得救。故人们立节报偿。

侬智高是我国北宋中期靖西、田东一带的壮族首领,自从宋初交趾(今越南)自立为国后,“广源虽号邕管西羁縻州,其实服役于交趾。”1039年夏,广源州一次就被迫“献”给交趾一块重达一百一十二两的生金,“交趾赋敛无厌,(广源)州人苦之。”面对交趾的掠夺骚扰,侬智高领导壮族和其他民族进行反抗。

庆历元年(1041年),侬智高在傥犹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当时辖安德等州,不属广源州管辖)建“大历国”,与交趾李朝相抗衡。同时,侬智高向宋朝请内附,以求获一职统摄诸部,抗击交趾掠夺,遭拒,遂在家乡安德州建立“南天国”,称仁惠皇帝,年号景瑞。

侬智高在用兵中,多次击退交趾入侵,但他再三请求归附宋朝未果。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侬智高举兵反宋,五月,破邕州,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数败朝廷征剿之兵。次年正月,侬智高败于狄青,后流亡大理,不知所终。

4、少数民族元宵节习俗的特色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那么多,民族当然也多啦。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过节都各有风俗,本期传统节日重点介绍元宵节,但是,不是整个中国的元宵节,是少数民族过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

5、少数民族聚居的广西地区有哪些春节习俗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在这里除了壮族以外,还聚居着汉、瑶、苗、侗、京、回等民族,可谓是少数民族大家庭了。那么,在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广西地区,有哪些春节习俗呢?今天就让我们简要地了解一番。

挑新水和喝伶俐水

挑新水又称汲新水,挑伶俐水、挑乖水;喝伶俐水又称“喝智慧水”,都是壮族的春节习俗。流行于广西巴马、凌云等县。农历正月初一凌晨,各家各户的新媳妇或大姑娘,担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着歌,到河边或泉边,将香插上,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挑回新年的头一担新水。

喝伶俐水的过程,则是姑娘们点燃火把来到泉边,先轮流数星星。各数两遍,数到天边只剩下一颗星星时,姑娘们唱着《伶俐水歌》,开始喝水。壮族民间认为,年初一喝伶俐水,可以让人聪明伶俐。

舞春牛

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打扁担

“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家流传的一首古谚。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

打扁担是一种由壮族生产劳动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体育活动,也是壮家人传统的娱乐活动,在古代,每年秋收以后,人们用树木挖成槽(也有用石槽的),槽中注入稻谷。用木杵椿谷。每边站五人,男女间立。在椿打中,时而敲击槽边,发出有节奏的敲打声。

而在今天,代替舂竹的是农家的扁担,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打舂堂以打扁担的娱乐形式焕发了生机,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扁担的好手,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扁担”,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