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经典文献是什么_道教文化:道教的节日

风水布局 发布者:陈书东

1、道教的经典文献是什么

追寻道教文化的脚步,你会发现道教文化之博大精深,可以感受到它丰富多彩的内涵。道教发展至今积累了各种的经籍书文,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道教是中国古老的宗教,可见历史悠久,道教文化可使人向善,可使人修身养性。那么,让我们多了解一些道教知识吧。

 

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卷帙浩繁的经籍书文。道教经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珍贵资料,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

主要经典

《道德真经》、《南华真经》、《文始真经》、《冲虚真经》、《通玄真经》、《度人妙经》、《阴符经》、《清静经》、《西升经》、《心印经》、《黄庭外景经》、《黄庭内景经》、《玉皇经》、《玉枢经》、《三官经》、《北斗经》、《周易参同契》、《悟真篇》、《太上老君内观经》、《洞玄灵宝定观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坐忘论》、《化书》、《重阳立教十五论》、《龙门心法》。

文化经典

道教文化纷繁绚灿,包罗万象,其内容庞杂多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教神学。

在道教文化杂而多端的内容当中,有一个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学理论,有一种能够吸引人们进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标。这种信仰就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追求而成为长生不死、功能广大的神仙。这种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阐发的神学理论核心。

道教产生之初,即以确立了其神仙信仰,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还从古代哲学、原始宗教及古人的养生锻炼等行为中吸取了许多成分,用来组建其有关神仙信仰的理论和行为体系,奠定了道教神学发展的基础。在“神仙信仰”这块“磁石”的吸引之下,道教徒进行了种种吸收、创建文化的活动,营造出一个庞杂的道教文化体系。

二、道教伦理。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规、戒律当中。道教的伦理道德观念,既吸收了道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吸收了儒、释二家的,故其内容愈来愈多,亦愈来愈复杂。其中对道教伦理观念影响十分显著的是儒家以忠孝为主轴的三纲五常思想。但和儒家不同的是,道教的伦理道德,主要是靠神灵的威力来贯彻的。

道教一方面以长生成仙的美好幻想来引导人们自觉地遵守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又用赏善罚恶的神灵威力来迫使人们遵守伦理道德。正面引导与反面恐吓相结合,使它的道德伦理准则,在社会上发生更大的影响。此外道教的劝善书,使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更集中、更系统化和更通俗化。

猜你可能也喜欢:

印度教的禁忌主要有什么?

锡伯族宗教信仰是什么,你知道吗?

你不知道的景颇族的信仰

你不知道的毛南族宗教信仰

2、道教文化:道教的节日

道教的节日与道教一直信奉的真神密切相关,在道教文化中,不同的节日都要举办不同的法事。由于各个节日的庆祝对象不同,所以每年都是不一样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道教文化之道教的所有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正月

初一日天腊之辰(道教节日表五腊之一)

初三日孙真人圣诞、郝真人圣诞(道教全真北七真之一)

初五日迎财神(道教节日表)孙祖清静元君诞(道教全真北七真之一)

初九日玉皇上帝圣诞(祝寿道教节日表祈福)

十三日关圣帝君飞升

3、道教文化经典:主要的几个方面

道教文化缤纷绚烂,包罗万象,道教文化奉老子为教主,而老子所着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德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民族习俗和民族气节方面。本期的道教文化为您带来道教文化的主要几个方面,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道教内容庞博、各派教义不同以及研究道教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因此很难划定哪些属于主要的道教经典。在此,仅就道教体制的一般情况而言,简明介绍道教的主要经典如下:

《道德真经》,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或《老子》,周朝老子着。老子本为周朝守藏史(史官),《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后来老子被道教尊奉为教祖,《道德经》成为道教最高经典。《道德经》的字数只有五千余言,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时定本为五千字,令教徒诵习,故称“五千文”。《道德经》的内容,主要论述“道”和“德”两个名词的涵义,强调“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从而论述道家的哲学思想。老子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阐明其宇宙观和人生观,同时包括道家修养方法的原理。道教的一切教理教义均由此引伸而来,同时加以宗教的仪式进行包装。特别是道教的修炼学说,与此经有直接关系。另外由于老子学说出于史官,其中阐述了大量的治国之道,因此历代统治者均将其作为治国宝典,中国封建帝王中先后有四家皇帝亲自为之作注。

《南华真经》,即《庄子》,战国庄周着。《庄子》一书继承了《老子》“道”的哲学思想,并且进一步敷演发挥。特别是将老子所述的“长生久视之道”,引伸成为具体的神仙思想和修养方法,使“道”与“仙”有机地结合起来,为道教所袭用,从而完成了道家思想向神仙信仰的转化。唐代以道教为皇族宗教,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称为“南华真经”。因此《南华真经》在道教中的地位,一直被视为仅亚于《道德真经》的主要经典之列。清代道教全真派丛林规定:每逢戊日,定要讲习《道德》、《南华》、《黄庭》等经。

《阴符经》,又称《轩辕黄帝阴符经》或《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相传此书出于轩辕黄帝。由于道教以黄帝为其宗祖,因此被奉为主要经典之一。《阴符经》在唐代以前,尚未闻名于世,据说有一个叫李筌的学道者在嵩山石室中发现此经,由此逐渐流传开来。由于李筌发现该本已经糜烂,抄写流传只有300余字,另有一个400余字的本子,与此本并行流传。《阴符经》的内容,主要是谈天、地、人、我之道,历史上有兵家权谋和道家修养两种解释,道教修养尤其把它奉为祖经。历代高道名真均注重此经,常将其与老庄并列。张紫阳祖师《悟真篇》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神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

《太平经》,又称《太平清领书》,传说为东汉于吉所传。早期太平道将其奉为主要经典,后为道教所保留。据中国道协原会长陈撄宁考证,认为此书脱胎于西汉时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五斗米教所信奉的《太平洞极经》与《太平经》有递承关系,宋元之前的道士还有讲习此经的传统。其书内容,融入了古代道家、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思想,是这些学术思想向宗教信仰转化的产物,也是道教教团最初酝酿和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宣言书。因此在研究早期道教思想方面,是一部重要的经典。

《度人经》,全称为《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或《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又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此经被收入《道藏》之首,亦可见其在道教经典中的重要位置。《度人经》阐述了“仙道贵生”、“仙道贵实”的宗旨,是道教教理教义的鲜明体现。其经宣称道教“无量度人”之旨,将度人作为修道成仙的必要条件。而且强调济度不分凡人神仙、贫富贵贱、阳世阴间、天地万类,一概度化不弃,无所不包。此经及其注本,对于研究道教思想发展史,颇为重要。

《早晚坛功课经》,又称《太上玄门日诵早晚课》或《早晚课》,是道教徒日常念诵的主要经典。其中所选经文,基本出于《道藏》。其中分为《早坛功课经》和《晚坛功课经》两个部分。《早坛功课经》为早上卯时(早5时至7时)诵习,其作用为分轻清,延命保生;《晚坛功课经》为晚上酉时(晚5时至7时)诵习,其作用为济阴凝,超生度亡。《道藏辑要》收有柳守元《道门功课序》称:“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修自身之道者,赖先圣之典也。诵上圣之金书玉诰,明自已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扬大道;非课诵,无以保养元和。”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又称《清静经》。此经不讲有为的修炼方法,而是要人从心地入手,以清静法门澄心去欲,参悟大道。经中发挥“清静”二字的妙义,简明的叙述了道家修真养性的基本原则。认为:“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遣之。”教人“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从而达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的境界。再由此进入“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的境界。此经是道教内丹“性功”的代表作,为道教修持所一贯重视。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又称《心印经》。此经由四言韵文组成,共50句,全经200字。讲述道教修炼的方法和理论,十分精要。经文首先指出:“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说明修炼内丹的药物为精、气、神,接着论述内丹炼养的过程与境界,就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修真之士以“存无守有”为诀要,先天大药“顷刻而成”,然后用“回风混合”的方法,百日即可大丹成就。经文最后揭示说:“诵持万遍,妙理自明。”强调对于此经不但要念诵,更重要的是要实际修持。此经与《清静经》珠联璧合,是道教内丹“命功”的代表作。

《周易参同契》,又称《参同契》,东汉魏伯阳撰。魏伯阳是古代的炼丹士,《参同契》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炼丹着作,被南宋内丹家张紫阳誉为“万古丹经王”。其经将周易象理、黄老之学和丹法炉火三者互相契合,故名《参同契》。此经内容文辞古奥,后人有认为所谈为内丹,有认为所谈为外丹,但以内丹派为多。魏伯阳在书中指出自己的丹法继承古代仙真,认为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以易象说明人身配合天地变化修炼金丹的过程。此书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世界现存最古的炼丹着作,也是第一部系统而全面地论述道教丹法的经籍,后世道教徒奉为丹经之祖。

《太上感应篇》,为道教着名善书。全书共1274字,通篇以太上老君口吻宣教,阐明天人感应、抑恶扬善之旨。经义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天地有司过之神,三台北斗神君、三尸神、灶神等录人善恶,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并言积善多者,可成神仙。文中详列诸善与众恶条文,共计善事26,恶事170。此书劝人行善,将道教思想与世俗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比较适合一般民众的需要,特别南宋之后一直为封建统治者所亲自提倡,因而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抱朴子》,包括《抱朴子内篇》和《抱朴子外篇》两种,东晋葛洪(283-343或363)撰。葛洪《自叙》说:“《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灾却祸,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藏否,属儒家。”此书将玄学与道教、神学与道学、儒学与仙学、金丹与方术、丹鼎与符录等纳为一体,从而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4、小满节气三候是什么 又是源于哪些文献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而每一个节气又被分为三候,代表一个节气三种不同的阶段,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满同样也有三候。那么本期老黄历带大家了解一下,小满节气三候是什么,又是源于哪些文献。

小满节气三候是什么

小满节气三候分别是“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和“三候麦秋至”。

小满节气三候源于哪些文献

苦菜秀

《埤雅》以荼为苦菜。《毛诗》曰:“谁谓荼苦?”是也。鲍氏曰:“感火之气而苦味成。”《尔雅》曰:“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此苦菜宜言英也。蔡邕《月令》以谓苦荬菜。

靡草死

郑康成、鲍景翔皆云:靡草,葶苈之属。《礼记》注曰:“草之枝叶而靡细者。”方氏曰:“凡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靡。”谓之靡草,则至阴之所生也,故不胜至阳而死。

麦秋至

原为小暑至,后《金史志》改麦秋至。《月令》:“麦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满为四月之中气,故易之。秋者,百谷成熟之时,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

小满节气三候是什么意思 详细解释

一候苦菜秀

小满虽然预示着麦子将熟,但毕竟仍然处在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在过去,百姓们在这个时候往往以野菜充饥。食苦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苦菜的品种也多种多样。

二候靡草死

根据古籍的着述,所谓靡草应该是一种喜阴的植物。小满节气,全各个地开始步入夏天,而靡草死正是小满节气阳气日盛的标志。

三候麦秋至

麦秋的秋字,指的是百谷成熟之时。因此,虽然时间还是夏季,但对于麦子来说,却到了成熟的“秋”,所以叫做麦秋至。

5、细数婆罗门教的经典文献

印度的一些教义和思想派别,还有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印度经历了数千年的,渐渐的形成了婆罗门教,这也代表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开始。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是吠陀,演变至今会有多少经典文献呢?一起来婆罗门教文化中看看。

吠陀本集

分《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4部。这4部书又可分为两组,前3部是一组,《阿闼婆吠陀》是另一组。《梨俱吠陀》是吠陀中最古老的本集,约在公元前20世纪末形成,但其中部分可能出现于公元前20世纪中叶;全书共10卷,收集了对于自然诸神的赞歌和祭祀祷文共1028首。《娑摩吠陀》是把《梨俱吠陀》中的绝大部分赞歌配上曲调的歌曲集或旋律集,在祭祀时用来歌唱,共1549首。

《耶柔吠陀》的内容主要是说明在祭祀时如何应用这些诗歌,其中大多数赞歌亦出《梨俱吠陀》本集中。《婆摩吠陀》、《耶柔吠陀》出现的时间较《梨俱吠陀》为晚,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以后。《阿闼婆吠陀》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前后,是巫术、咒语的汇集,共20卷,收集赞歌730首,记录了各种巫术和咒法;它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主要记录的是巫术、神话,但亦包含着一些天文学、医学思想的萌芽。

吠陀本集的汉译名,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不尽相同如三国的《摩登伽经》译为赞诵、祭祀、歌咏、禳灾;南朝宋的译为忆力、阿他、耶训、三摩;梁陈的《金七十论》分别译四吠陀为娑摩夜集力(第四部名称原缺);隋《百论疏》译为荷力、冶受、三摩、阿闼;唐译为寿、祠、平、术;《金光明经疏》译为颜力(寿明)、耶树、娑摩、阿闼(术明)。这些不同译名,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婆罗门教的理解。

梵书

说明与吠陀本集有关的祭祀的起源、目的、方法及赞歌、祭词、咒术的意义的文集。4部吠陀本集都有各自的梵书。尚存14~15部,如《爱达罗氏梵书》是《梨俱吠陀》的梵书,《百道梵书》是《耶柔吠陀》的梵书。由于对梵书的解释或流行地区的不同,还形成了众多的派别。梵书的主要内容虽然是宗教仪式、神话、巫术,但也涉及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历史和自然科学。形成年代约在雅利安人从次大陆西北五河流域渐次向东南迁移,定居在恒河和朱木那河流域以后,年代一般推定为公元前10~前8世纪前后。

森林书

梵书的附属部分。因在森林中传授而得名。它不仅包括对祭祀的仪式和方法的说明,同时也涉及到祭祀的意义,宇宙和人生的奥秘,人和自然、神的关系等哲学问题。

奥义书

森林书的附属部分,也是吠陀的最后部分。它往往和森林书相混,不易辨别。它的梵文原义是“近坐”、“秘密的相会”,引申而成为师生对坐所传的秘密教义。奥义书也被称为“吠檀多”(意为“吠陀的末尾”或“吠陀的最高意义”)流传下来的奥义书有200多种,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前7~前5世纪,最晚的是16世纪的作品,内容极为庞杂,且相互矛盾;其中最古的部分据考证为13种,重要的有《广森林奥义》和《唱徒奥义》等。奥义书在很多方面已开始摆脱宗教神话的内容,以探讨人的本质、世界的根源、人和精神世界的关系、死后的命运等哲学问题。因此,有人认为奥义书的哲学思辨是和吠陀的祭祀仪式主义相对立的。

传承经典

除吠陀本集、梵书、奥义书等所谓天启圣典外,还有另一种称作经书(契经)的传承(圣人学者所传承)经典。这种经典是婆罗门学者在讲解吠陀时的记述或教科书。经书文体简短,中国唐代高僧曾在中谓其“略诠意明”。

内容大致分为:1、法经。对四种姓的义务(法)、行为和行事等规定的汇集,后世又有解释法经的法论;2、天启经。祭官所司重要祭事的说明;3、家庭经。家长所司重要祭事的说明;4、祭坛经(准绳经)。对祭场、祭坛、祭火等的设置规定。以上四者总称为祭事经,着作年代大概在奥义书之后,即公元前6~前2世纪之间或更后一些时间,另外还有解释吠陀的吠陀辅助学,即从经书发音、诗韵、语法、字源和天文学等方面解释吠陀的分类着作。

6、猜你喜欢: